服務背景
抑鬱症及焦慮症是香港最普遍的情緒問題。根據2015年的「香港精神健康調查」(Lam, Wong, Wan, Chan, Chen, Ng et al., 2015),在香港任何一星期內,患有不同種類的情緒病人士約佔整體人口的13.3%,年齡由16歲75歲不等。這個百分比相等於95萬人,而當中26歲至35歲的人士佔最多;香港大學2020年發表的研究亦推算本港630萬成人當中,71萬人(11.2%)患疑似抑鬱症(Ni et al., 2020)。在受情緒困擾的人士當中,有接受本地精神健康服務的卻少於30%(Lam et al., 2015) , 足見早期心理介入服務的重要性。
在2014年,新生精神康復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一起合作研究英國「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」(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, IAPT) 在香港實行的可行性。本會臨床心理學家到英國深造低密度(low intensity)心理治療 —「單對單的指導式自助治療」(Guided self-help),繼而發展本地化的 情緒GPS 服務計劃。
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,新生精神康復會自2017年起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推行「賽馬會心導遊計劃」。新生會於2020年再獲馬會捐助,推行「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」(情緒GPS),此計劃將進一步優化「心導遊計劃」的「階梯支援模式」服務。
情緒GPS計劃應用了WRAP®身心健康行動計劃的課程,致力提升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管理能力。此外,中心亦會繼續向受輕中度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人士,提供專業的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。認知行為治療是現今經臨床實證為最有效的心理治療。在心理健康主任的協助下,服務使用者能更有效地學習並且靈活運用此方法去改善情緒,減少心理負擔。中心同時會為受較嚴重/複雜情緒困擾人士提供高密度的心理治療小組及服務轉介支援,透過分流令不同需要的人士更快獲得合適的心理治療和服務。
情緒 GPS 的目標包括:
-
提升社會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管理能力
-
透過心理健康自學支援方法,提供以認知行為基礎的「指導式自助治療」,讓現時未有接受精神健康服務的人可以獲得有臨床實證的心理治療
-
提供實證未本的高密度臨床心理治療小組,讓受嚴重或複雜情緒困擾人士獲得更深入的心理治療服務
-
提供簡單直接的轉介方法,如自行報名
-
補充現時精神健康服務難以接觸的對象,尤其是在職而經歷情緒困擾的人士,以彈性的方法提供服務,例如:面談、電話訪談、視像會議等
-
建立心理健康主任的專業團隊
參考資料:
Lam, L. C. W., Wong, C. S. M., Wang, M. J., Chan, W. C., Chen, E. Y. H., Ng, R. M. K., ... & Lam, M. (2015). Prevalence,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Hong Kong: the Hong Kong Mental Morbidity Survey (HKMMS).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, 50, 1379-1388.
Ni, M. Y., Yao, X. I., Leung, K. S. M., Yau, C., Leung, C. M. C., Lun, P., … Leung, G. M. (2020). Depression and post-traumatic stress during major social unrest in Hong Kong: a 10-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. The Lancet. 395. 10.1016/S0140-6736(19)33160-5